第二届
特等奖:
《经学文献的衍生和通俗化——以近古时代的传刻为中心》,顾永新,北京大学出版社,2014.
一等奖:
《刘向校书考论》,邓骏捷,人民出版社,2012年.
二等奖:
(1)《古书新辨——先秦出土文献与传世文献相对照研究》,西山尚志,上海古籍出版社,2015年.
(2)《〈淮南子〉道论研究》,刘爱敏,山东人民出版社,2013年.
特等奖
《经学文献的衍生和通俗化——以近古时代的传刻为中心》,顾永新,北京大学出版社,2014。
作者简介:
顾永新,1968年生,黑龙江省巴彦县人。1987年考入北京大学中文系古典文献专业,1991年、1994年、1997年相继获得文学学士、硕士、博士学位。1997年至今,在北京大学中文系、中国古文献研究中心和全国高等院校古籍整理研究工作委员会秘书处工作。现为北京大学中文系、中国古文献研究中心研究员、博士生导师、《中国典籍与文化》编辑部主任。
目录:
上册
绪论
第一章 正经注疏的衍生和传刻
第一节 五代监本九经的校刻
第二节 北宋国子监校刻群经考
第三节 南宋国子监校刻群经考
第四节 宋代经书刊刻的地域研究——以蜀刻本为例
第五节 金元平水注疏合刻本研究
上、 元贞本《论语注疏解经》缀合及相关问题
中、 金刻本、蒙古刻本《尚书注疏》版本源流
下、 注疏合刻时间问题的再认识
第六节“淳熙小字本”《春秋经传集解》版本考
第七节 《春秋名号归一图》《春秋年表》传刻源流考略
第八节 宋元《论语》附《释文》本考
第九节 《孟子音义》《正义》辨——以学术史的考察为中心
第二章“五经四书”的衍生和通俗化
第一节 《周易》传、义分合考
第二节 《书集传》音释本考
第三节 《诗集传》音释本考
第四节 宋元经义类经学文献研究
上、宋元经义类经学文献考略
下、《作义要诀》文本研究
第五节 宋元句解类经学文献研究
上、宋元句解类经学文献
下、林尧叟《春秋左传句解》传刻考论
第六节 元明旁注类经学文献考略
第七节 《四书章图纂释》编刻考述
第八节 《四书辑释》编刻考述
第九节“四书五经大全”取材论略——以《春秋大全》为中心
下册
第三章 其他系统或载体的经学文献
第一节 元代坊刻与学术的互动关系研究
第二节 《诗义》修撰及其解经体式考论
第三节 龚原、耿南仲《周易新讲义》名实考略
第四节 《吕氏家塾读诗记》版本考略
第五节 经学文献的散佚缺略或张冠李戴
上、二苏“五经论”归属考
下、苏辙佚文两篇疏证
第六节 经学文献的特殊载体——石经研究
上、 《五经文字》《九经字样》刊石、雕版考略
中、蜀石经续刻、补刻考
下、嘉祐石经丛考
第四章 日本佚存经学文献的回传
第一节 日本传本《古文孝经孔传》回传中国考
第二节 日本传本《孝经郑注》回传中国考
第三节 《孝经》开元始注与天宝重注比较研究
第四节 《七经孟子考文补遗》考述
第五节 佚存经学文献举隅——《周易本义附录集注》考略
一等奖
《刘向校书考论》,邓骏捷,人民出版社,2012年。
作者简介:
邓骏捷,1972年生,广东南海人。2003年毕业于山东大学文史哲研究院,获文学博士学位。现为澳门大学中文系副师,并任澳门文献信息学会会长、澳门近代文学学会理事长、澳门中华教育会学术部理事、中国河洛文化研究会理事。治学方向为中国文献学与文学史、澳门文献整理与研究,先后参加国家科研项目“清史”、《两汉全书》等学术工作。代表著作有《明清文学与文献考论》(上海古籍出版社2013年版)、《刘向校书考论》(人民出版社2012年版),代表论文有《黄景仁词集的流传与版本考述》(《文学遗产》2016年第2期)、《“用〈易〉居前—<汉书·艺文志〉六经次第新议》(《周易文化研究》第4辑,2012年)和《澳门各藏书系统汉文古籍的特色》(《文献》2009年第3期)等等。
二等奖
(1)《古书新辨——先秦出土文献与传世文献相对照研究》,西山尚志,上海古籍出版社,2015年。
作者简介:
西山尚志,出生于1978年3月,日本国千叶县人。2004年3月毕业于日本大东文化大学文学部中国学专业,获得硕士学位。2004年4月在日本大东文化大学文学部开始攻读博士学位,自2005年9月在山东大学文史哲研究院(古典文献学)继续学习,于2009年6月获文学博士学位。现任山东大学儒学高等研究院副教授。兼任日本大东文化大学人文科学研究所客座研究员。主要从事中国出土文献、古代思想史、古文字学研究。主要作品包括《上博楚简〈鬼神之明〉的四个补释》、《出土资料研究同样需要“古史弁”派的科学精神》、《上博楚简〈鬼神之明〉中的“伍子胥”》等。
(2)《〈淮南子〉道论研究》,刘爱敏,山东人民出版社,2013年。
作者简介:
刘爱敏,博士,山东师范大学副教授,硕士生导师。研究方向为先秦两汉文学史文献与齐鲁文化。参编《两汉全书》、《中国地域文化通览》、《山东文化世家研究书系》、《中国名门家风丛书》、《先秦学术编年》(先秦卷)等多部著作,发表论文40余篇,参与《齐鲁文化与周秦文明重心的演变》等国家和省部级项目10余项,主持省级课题《淮南子对齐学的继承与发展》与《淮南子与庄子比较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