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交流
当前位置 : 首页 > 正文

讲座回顾|张伯伟:东亚汉籍研究的理论与方法

发布时间:2023-05-17 浏览次数: 作者:

5月15日下午,由山东大学儒学高等研究院、国际汉学研究中心、《汉籍与汉学》编辑部共同主办的“东方古文化”学术讲座在知新楼A座三楼报告厅举行。南京大学文学院教授,南京大学人文社会科学高级研究院特聘教授、南京大学域外汉籍研究所所长张伯伟应邀作了题为“东亚汉籍研究的理论与方法”的学术讲座。儒学高等研究院、文学院及历史文化学院的师生们参加了讲座。

讲座伊始,张伯伟教授以阮元《十驾斋养新录序》中“学术盛衰,当于百年前后论升降焉”为引,指出东亚人文学研究已过百年,需要我们重新回顾和思考其发展历程。他强调,在二十世纪初人们的主流意识认为,东亚人文学没有理论和方法,西方的人文学研究方法就是科学的方法,因此,东亚的人文学研究,也必须使用这种方法。西方的观点和方法引导了“新材料”的发现,激活了“旧材料”的生命。由此产生的第二个问题是:如何认识理论的本质。他指出,我们的著作方式往往是简单套用西方的理论模式,是实践的误区。应当强调理论的本质是质疑,尤其是针对流行的,占主导倾向的思维模式的质疑,要以批判的态度发问。过往的东亚研究模式主要有四种,分别是“中国中心观”“影响研究”“挑战—回应说”“内在发展论”。这四种方法各自具有一定的历史局限性。

针对上述四种模式的缺陷,张伯伟教授提出,深入理解和阐发“汉文化圈”的理念,是解决问题的关键:一、东亚历史长期存在着一个“汉文化圈”,我们可将其中的文献当作一个整体,如果发现其“同”,便是汉文化圈中的“大同”,有别于其它的文化圈,如果考察其“异”,便是汉文化圈内部的“小异”,以认清各自的特色;二、在汉文化圈内部,应依赖于多向的“书籍环流”,而不是单向的“东移”或“西流”,以期促使各自和整体文化的发展和变迁;三、以人的内心体验和精神世界为探寻目标,使人文学研究彻底人文化;四、注重文化意义的阐释,注重不同语境下相同文献的不同命运,注重不同地域、不同阶层、不同性别、不同时段上人们思想方式的统一性和多样性。最后,张伯伟教授创造性提出“复数”的全球化概念,构建“独立于而不孤立于、自立于而不自外于世界学术之林的中国学术和东亚学术。”

本次讲座回顾了东亚人文学的研究历程,提出了东亚汉籍研究的新方法、新观点,内容丰富,具有前瞻性。整场讲座精彩纷呈,学术氛围浓厚,听讲同学反响十分热烈,纷纷表示受益匪浅,拓宽了对于东亚汉籍的认知边界。本次讲座由聂济冬教授主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