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交流
当前位置 : 首页 > 正文

“二〇二五年汉籍合璧高端论坛”顺利召开

发布时间:2025-11-01 浏览次数: 作者:文:孟钰涵 图:葛超 顾博文

2025年10月26日,由山东大学国际汉学研究中心主办,《汉籍与汉学》编辑部、《汉籍知新》编辑部协办的“二〇二五年汉籍合璧高端论坛”,在中心校区数学楼216会议室召开。出席本次会议的专家学者有:国家哲学社会科学一级教授、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朝戈金教授,北京外国语大学《国际汉学》杂志名誉主编张西平教授,中国社会科学院古代史研究所研究员、中国国学研究与交流中心主任孙晓教授,天津市特聘教授、天津师范大学古籍保护研究院常务副院长姚伯岳教授,北京大学中文系与人工智能研究院双聘教授杨海峥教授,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陈才智教授,西南交通大学人文学院刘玉珺教授,山东大学二级教授、饶宗颐宗教与中国文化研究所执行所长郭武教授,山东大学全球汉籍合璧工程首席专家刘心明教授,山东大学荣聘教授稻畑耕一郎教授。会议由山东大学全球汉籍合璧工程汉学研究团队学术带头人聂济冬教授主持。

论坛分上、下午两场举行。首先,全球汉籍合璧工程首席专家刘心明教授代表汉籍合璧工程致欢迎词。随后,各位专家围绕“海外汉籍与汉学研究新动态与方法论”的议题进行发言。朝戈金教授首先发言,指出少数民族语言文字有民族独特性,少数民族的古籍文献多以经卷、手抄本的形式存世。又以纳西族东巴文为例,介绍了少数民族文化中存在文献典籍与口头演说传统间互相参照、互相影响的现象,并指出美国哈佛燕京图书馆、华盛顿大学东亚图书馆等海外图书馆藏有不少中国少数民族古文献,这一类古文献的数字化回归有时代意义,大有可为。张西平教授提出明末清初传教士用汉字书写的文献应归为汉籍。他介绍了梵蒂冈图书馆收藏的、约7000种西学汉籍的情况,并以此为例说明欧洲藏西学汉籍的特征、类型。建议对这类汉籍,也应尽快进行影印整理,并提出了有关设想、方案。孙晓教授总结、回顾了近年来海外汉籍的回归情况,以《域外汉籍珍本文库》的编纂工作为例,介绍了域外汉籍编纂的难点与未来路径,认为汉籍的定义不能太狭义,应将其视作是超越国界的文化遗产,并阐发了“汉籍之路”作为理论的认识,提出这是突破“丝绸之路”以物质贸易为核心的叙事范式,转而构建以汉籍为核心载体的文化传播史框架。姚伯岳教授介绍了在汉籍整理、回归方面的经验和思考,认为目前的文献学学科需要整合,并与当前的数字人文加以融合。他还强调可以将古典文献学中所使用的方法充分发挥在数字人文中。稻畑畊一郎教授从学科发展的角度,辨析了“汉籍”“汉学”“国学”“中国古典学”等名称的来源、内涵的转化,并做了细致地史料梳理和思考。

下半场论坛由郭武教授主持,以杨海峥教授《元卢以纬〈语助〉在日本的传播与接受》的分享开始,讨论了《语助》,一本普通汉籍在日本江户时期出现了多种仿写、仿刻的现象及其文化成因。陈才智教授以《白居易研究与海外汉籍》为题,分析了日本、欧美的白居易热的现象,考察了海外白居易接受史及其接受特征。刘玉珺教授以《考镜源流与知识生产:中国典籍的越南重抄重印本考论》为题,对越南的中国书重抄重印本进行归类和考辨,考察了这类文献对越南接受汉文化的反映,与对越南本土知识结构中心的塑造。郭武教授以《牛津大学图书馆藏越南瑶族经卷中的“秘语”》为题,以图文并茂的形式,介绍该书的写作体例,推论了所载图像的道教意义。聂济冬教授以《黎允儒:一个被遮蔽的近溪学人物》为题,分析加拿大藏孤本《文塘子粤游记》的文风特征,指出该书被误认为是杨起元著述的三点原因,爬梳史料、重塑黎允儒的形象。现场气氛热烈,参会教授们对参会论文进行了评议,对会议中专家们提出的问题作了延展解读。

最后,聂济冬教授作了简单总结,感谢专家们参与论坛讨论,认为专家们从多个角度,阐释了对海外汉籍内涵的理解,介绍了海外汉籍与汉学研究的新方法、新视角。汉籍合璧工程汉学研究团队将吸纳专家们的意见、建议和工作经验,与专家们一起推动海外汉籍与汉学研究,助力构建中国自主知识体系。